货物周转量:运输经济的晴雨表 |
2025-3-14 |
货物周转量:运输经济的晴雨表 未来学习馆 货物周转量,作为衡量运输生产成果的重要指标,不仅反映了运输量,还结合了运输距离,全面展示了运输部门的工作总量。本文将从货物周转量的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在运输经济中的重要性等多个维度进行阐述,并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来提升货物周转量。
01 货物周转量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运输统计理论与方法》有相关描述, 货物运输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产品的使用价值,将其运送到消费地点。为了全面评估运输部门的工作量,我们不仅要看运送了多少货物,还要看这些货物被运送了多远。这就引出了货物周转量的概念,它是一个综合了货运量和运送距离的指标。通过计算每批货物的重量与其运送的距离之积,并加总,我们可以得到货物周转量,这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运输部门的工作效果。同时,货物周转量也是衡量运输业生产成果的主要指标之一。
货物运输的职能就是要把货物运送到消费(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地点,实现产品的使用价值。运输企业在货物运输方面做了多少工作,不仅表现在它运送了多少吨货物,还表现为这些货物被运送了多少距离。因此,要计算包括货运量和运送距离两个因素的综合指标,即货物周转量指标,用以全面反映货物运输部门所完成的工作量。货物周转量是运输企业在报告期内所完成的货物运输工作总量,其计算单位为t·km(海运为n mile,1n mile =1.852km)。1t货物运送1km,称为1t·km。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货物周转量,称为货物总周转量。 货物周转量和货运量一样,是衡量运输业生产成果的主要指标。货物周转量的计算方法,是把每批货运量(货物吨数)乘以该批货物的运送距离,然后加总。其计算公式如下:货物周转量=(每批货物的重量×该批货物的运程)
02 影响货物周转量的主要因素 《道路运输统计》中介绍到, 货物周转量不仅受货运量的影响,还受到货物平均运距的显著影响。货物平均运距的长短直接决定了货物周转量的大小,反映了货物运输的范围和效率。当货运量一定时,运距的增加意味着货物需要经过更长的路程才能到达目的地,从而增加了运输过程中的劳动消耗、车辆运行时间以及可能的中转环节,这些都会导致货物周转量的增加。同时,平均运距的变化也反映了生产地区和消费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变化,对于运输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社会经济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规模也是影响货物周转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基本建设投入的增加,需要运输的货物量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带动货物周转量的增长。这种增长趋势通常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呈正比,是货物运输量统计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
货物周转量是指在报告期内由各种道路运输工具实际完成运送过程的货物总运输量,即每批货物重量分别乘其运送里程的综合数。其计算单位为t·km。它综合反映了道路运输部门在货运方面所完成的生产量。因为货物周转量不仅考虑了运输货物的数量,而且也考虑了运输货物的里程。 货物平均运距是指道路运输企业在报告期内由各种道路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货物的平均距离。在货运量既定的情况下,平均运距的长短决定着货物周转量的多少,从而影响运输劳动消耗的多少,以及车辆效率、货物送达期限、在途物资数量、流动资金占用、运输成本水平及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等。 为了做好货物运输量统计工作,必须掌握货物运输量的变化规律。为此,应研究货物运输量的影响因素。其影响因素第一个方面就是社会经济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规模。运输量的增长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建设的规模。生产建设规模越大,需要运输的工农业产品和建设物资也越多。所以货运量的增长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是正比例关系。
03 优化货物运输以提高周转效率 根据《物流基础》的描述, 为了提高货物周转量,关键在于合理配置运输网络和精选运输方式。选择最佳的托运方式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而发展直达运输、提高运输工具的实载率,都是提升周转效率的有效手段。此外,通过流通加工也能进一步优化运输过程,例如将某些产品预先加工成更便于运输的形态,从而提高装载量并降低损耗。 合理配置运输网络:物流系统的运输网络构建至关重要,它涉及到收发货的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连线。一个高效的运输网络能够显著提升货物的周转速度。 精选运输方式: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和运输距离,选择成本效益最高的运输方式。例如,对于大批量的货物,铁路运输或水运可能是更经济的选择;而对于小件紧急补货,则可能需要选择航空运输。 发展直达运输:直达运输能显著减少中转环节,从而缩短运输时间并降低中转货损。这种方式对于提高货物周转量尤为有效,特别是在运输批量大或用户需求稳定的情况下。 提高实载率:通过合理安排运输计划,确保运输工具在每次出行时都能达到较高的实载率,这不仅能降低单位货物的运输成本,还有助于提升整体的运输效率。 流通加工优化:对某些产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如压缩体积或预先包装,可以使其更适应运输要求,进而提高装载量和运输效率。
7.运力选择不当 不正确地利用运输工具造成的不合理现象 3.2.2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 众所周知,一切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都离不开运输。物流合理化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运输的合理化。因此,在物流过程的各项业务活动中,运输是关键。 1.合理配置运输系统网络 物流系统运输网络是指由若干个收发货的结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运输网络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网络的有机整体。 2.选择最佳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各有其特点,其适用的货运对象有所差别。运输方式选择的考虑因素包括运输成本、安全性、可靠性等。 5.尽量发展直达运输 这主要指运输部门尽量减少货物运输的中间环节,把货物由产地直接运送给客户,它是交通运输部门组织的主要形式。直达运输是追求运输合理化的重要形式,其对合理化的追求要点是缩短货物运输时间,通过减少中转换载,从而提高运输速度,省去装卸费用,降低中转货损。直达的优势尤其在一次运输批量和用户一次需求量达到整车时表现最为突出。 6.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 实载率有两个含义:一是单车实际载重与运距之乘积和标定载重与行驶里程之乘积的比率,这在安排单车、单船运输时,是作为判断装载合理与否的重要指标;二是车船的统计指标,即一定时期内车船实际完成的货物周转量(吨·千米)占车船载重吨位与行驶公里之乘积的百分比。 8.通过流通加工,使运输合理化 有不少产品由于产品本身形态及特性问题,很难实现运输的合理化。如果进行适当加工,就能够有效解决合理运输问题。例如,将造纸材料在产地预先加工成干纸浆,然后压缩体积运输,就能解决造纸材料运输不满载的问题; |